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
运动损伤发生率日渐增多,
人们对于运动损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
运动而导致损伤的治疗和手术逐年增加。
于此,关节镜在辅助检查、治疗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和切开复位内固定被称为20世纪骨科的三大成就。关节镜手术作为微创外科的代表,目前已经在国内各大医院得以普及,技术上渐趋成熟。
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治疗手段,同时具有诊断和治疗两种功能,既可以作为检查,又可在检查发现问题同时进行治疗且其诊断更趋全面。
关节镜手术是将具有照明装置的透镜金属管通过很小的切口插入关节腔内,并在显示屏上将关节腔的内部结构放大,观察关节腔内的病变情况及部位,同时在电视监视下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病损部位。
时至今日,关节镜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关节镜技术不只是单纯的辅助检查工具,而成为了一项骨科运动医学的重要治疗手段,在肩、肘、腕、髋、膝、踝等全身各大关节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皮肤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痛苦小。
关节镜手术仅需要1-2个或多个不到1厘米的小切口就能完成手术观察与治疗,无需大范围切开,所以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术后痛苦小,皮肤疤痕小、美观。
2、手术精细、安全、风险小。
由于手术入路是非神经、血管经过的地方,而且是在关节镜监视下进行针对性的手术,从而避免了对周围正常组织不必要的损伤;所以与切开手术相比很少引起大的并发症及意外损伤。
3、观察清楚、全面、直观、准确。
关节镜可以看到关节内几乎所有的部位,而且具有放大效应,同时可以在近乎生理状态下,动态观察关节内的病变情况,因此观察关节内的病变情况比关节切开后肉眼观察更清楚、全面、直观,诊断更准确。
4、疗效好。
关节镜在关节内往往是“有的放矢”,对病变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操作、切除、修复和移植,加上术后关节活动早,恢复快,因此大部分疗效比关节切开手术好。
5、术后早活动,康复快,并发症少。
术后下地活动早,一般术后第二天就可下地活动(有些现在情况下麻醉过后即可下地活动),大大增强了患者康复的信心;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关节粘连,肌肉萎缩,静脉炎,血栓,伤口感染等),关节功能恢复快, 从使患者能早日恢复工作。
6、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由于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所以住院时间短,减少医疗费用。
1、并发症风险:
虽然关节镜手术具有微创的优点,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感染、出血等。
2、技术要求高:
关节镜手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操作,对医生的技能和经验要求较高。
3、费用较高:
相较于传统手术,关节镜手术的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
1、膝关节
1.韧带异常(包括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修补和重建等)。
2.半月板疾病(包括最常见的半月板损伤等)。
3.关节软骨疾病(包括最常见的膝退行性关节炎等)。
4.髌骨关节疾病。
5.滑膜疾病。
6.急性膝关节损伤。
7.其它诸如游离体、膝关节囊肿、胫骨平台骨折、感染性关节炎等。
2、肩关节
肩周炎,肩袖损伤,肩关节不稳;肩峰撞击综合症等。
3、其它部位的关节镜手术
包括肩、肘、腕、髋、踝、颞下颌等关节。
4、关节镜关节探查术
对肩、膝、踝、肘和髋关节等人体主要大关节不明原因的肿胀、疼痛都可以行关节镜探查术,确定病因,同时可以在关节镜下去除病损;此外,外伤后立即出现关节肿胀(即关节内出血),说明有较严重的关节内结构损伤,行关节镜探查术可确定伤情,以便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1、摄像系统:镜头与导线
2、光源系统
3、动力系统:电动刨削刀与磨头手术操作器械
1、疼痛
常见于膝盖内侧关节间隙以上的地方,“隐痛”强度可大可小。
疼痛的特征多数是劳累后或者运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寒冷后加重,温暖后减轻。
但也有特例,可能会夜间加重,甚至运动一会儿疼痛反而减轻。
骨关节炎的发作期疼痛可能会持续3~4周(在彻底休息的情况下),但某些中年男性持续时间甚至到半年。
2、肿胀
肿胀分为急性和慢性。
急性多数是可逆的,多出现在髌骨(俗称膝盖骨)上方大腿前侧,休息后便可缓解,甚至消失。
慢性肿胀常见于两个膝眼(指膝盖下的凹陷处,形似膝盖的眼睛),这是由于髌骨下方的脂肪组织慢性增生而突出。
3、晨僵
类风湿关节炎的一个典型症状,但很多膝关节炎早晨一起来也会僵硬,需要活动一会儿才能舒展开。
这种症状多数在早期关节炎中出现,再重一些就可能发展为疼痛。
4、无力
骨性关节炎的病人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下降,会导致无力和上下楼困难。
5、卡壳
一些膝关节炎患者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走着走着就卡住了,一会儿就又能走了。
6、怕冷
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怕冷不一样。
骨关节炎夏天多数会减轻,类风湿则不会。
冬天,尤其是来暖气之前或停暖气之后骨性关节炎会加重,带有季节性,怕冷、怕风、怕湿是多种关节炎的共同特征。
1、老年人
膝关节炎其实就是一种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简单说就是老化性的一些疾病,所以老年人是膝关节炎的高发人群。
随年龄的增大,膝关节腔内的营养物质不断地流失,加上多年磨损的积累,以及关节炎症的侵害,患病率迅速上升。
2、肥胖人群
体重越大,膝关节受力越大,膝盖不堪负重,也会提前老化。同时,超重肥胖可导致受力不均衡,使关节发生变形。
3、绝经期女性
绝经期的女性主要有两个变化:
一是雌激素减退激活了破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任务是“吃”骨头,所以导致了骨量降低,出现骨质疏松。
二是关节软骨细胞的表面有雌激素受体,雌激素能够提高骨骼肌的肌力、给关节软骨提供营养,雌激素减退后关节软骨营养丢失,逐渐出现糜烂,软骨表面不再光滑,导致膝关节活动时摩擦力增大,退变加重。
4、运动过量
运动过量是导致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另一个因素,因为膝关节内的各软骨面以及半月板,一生中能承受的摩擦次数是有限的。
正常人一天行走一万步,膝关节就经历一万次摩擦。如果过量运动,或者膝关节弯曲程度过大,那么膝关节的磨损就会严重。所以,体育活动过量的人会更早出现膝关节退行性病变,比如运动员、登山爱好者。
5、膝关节受过伤
如半月板和韧带损伤,如果韧带不稳定、半月板不平整,走路时腿就会晃荡,加快磨损;或者受到炎症刺激,出现反复的滑膜炎,关节腔大量积液,阻碍关节软骨吸收营养,导致软骨退变。
6、关节畸形
关节处于正常位置时,受力是均匀的。若一旦出现畸形(先天性或外伤性的),例如膝关节的内翻畸形(O形腿)、外翻畸形(X形腿)引起关节面对合不良,可造成关节软骨的损伤。